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党合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江东: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8日 作者:乌海市统战部 来源:乌海市统战部 浏览次数:

  6月14日,“同心学习·立德圆梦”——乌海市统一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读书会举办。会上,来自我市统一战线领域的代表作交流发言。“乌海统一战线”将陆续刊发各位代表发言摘要内容,敬请关注!

图片3

乌海市委党校社院工作部讲师刘江东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如今最能引起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广泛认同的核心词汇之一。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趋势》一文中首先提出“中华民族”一词,即“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阙惟齐。故于期间产生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后来他又在1905年提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19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此时,他认为中华民族就是上述五个民族。
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士政治课本》将“中华民族”看做一个总称,认为它包括中国境内各个民族,提出“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
1939年,针对中华民族到底应该包括多少民族的讨论,历史学家顾颉刚喊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口号。他提出“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 ”“我们从今以后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 ”
此后,关于中华民族到底是一个民族,还是多个民族,到底是实体还是称呼,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议。
1989年,费孝通在反思了学术界的争论后,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论述了中华民族的“一”和“多”,讲清楚了中华民族的构成。他指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即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实体,但是这个实体内部又包含了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高层次的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是低层次的认同,二者可以并行不悖。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将“中华民族”界定为“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加了“共同体”这个后缀,不是同意反复,而是要凸显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所具有的群体特质,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打印】 【保存】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