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多党合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武俊丽: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6日 作者:乌海市统战部 来源:乌海市统战部 浏览次数:

  6月14日,“同心学习·立德圆梦”——乌海市统一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读书会举办。会上,来自我市统一战线领域的4位代表作交流发言。即日起,“乌海统一战线”将陆续刊发各位代表发言摘要内容,敬请关注!

  1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武俊丽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关注内蒙古工作,对内蒙古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使“两个屏障”更加牢固,“两个基地”量质齐升,“桥头堡”作用充分彰显,让“模范自治区”这面旗帜绽放更大光荣,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2024秋季学期,我校将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作为一名高校领导干部,更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讲清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脉络和历史逻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要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牢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多元是历史发展的要素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如今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在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二字,诞生于汉代,由蜀锦匠人专门为汉朝皇家织造,最终却出现在新疆地区,表明边疆和汉王朝之间往来密切。

习近平总书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建设文化共同体,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国的古称“华夏”,《辞海》认为,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义之大,故称夏。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油然而生。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要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脉络、历史逻辑、实践路径,才能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打印】 【保存】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