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内蒙古日报》专版报道《融在乌海 齐心向党 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2日 作者:统战部站点管理员 来源:内蒙古日报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50911095618

image1_640

滨河新区。高瑞鹏 摄

image2_640

“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绘画活动。

image3_640

全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现场会学术沙龙在乌海市举办。

image4_640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海“黄河泥娃”亮相自治区文博会。

image5_640

乌海市常态化举办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的就业招聘活动。

image6_640

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为各族群众提供服务。

image7_640

乌海市“老奶奶帮帮团”等群众性协商议事平台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武峰  宝源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经宁夏石嘴山进入内蒙古,在乌兰布和、库布其与毛乌素三大沙地交汇处,宛若一条“金腰带”,环抱着沙漠腹地的移民城市——乌海市。
作为黄河流经内蒙古的第一站,乌海市自古便拥有包容四海、融汇八方的胸襟以及多元共生的城市基因,黄河文化的厚重、移民文化的活力、工业文化的创新在此交织、碰撞、融合,源源不断地为这座由五湖四海建设者共同托起的移民新城注入澎湃的生命力与独特内涵。
乌海市作为城镇化率达96.88%的移民城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通过推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等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将民族工作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融在乌海”城市民族工作品牌。
乌海市着力构建全方位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了“五圈互嵌”的社区发展模式。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增进相互理解与认同,共同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华彩篇章。
铭记历史荣光 赓续红色血脉
民族团结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多元互融是社会进步的前进动力。
步入乌海煤炭博物馆,巨幅《太阳神之歌》壁雕,以山川风貌、城市发展和煤矿采掘为背景,融合太阳神岩画元素,通过3位矿工的形象,生动展现了煤矿工人的坚韧精神,记录了乌海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的奋斗故事。
1958年,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汇聚到了乌海这片热土,开始热火朝天的建设,一场气壮山河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就此展开。会战之前,乌海地区仅有2000余人,会战开始后,来自全国400多个县市的各族建设者汇聚乌海,一边坚持生产一边建设家园。
1969年,乌海地区迎来了第二波移民潮,随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落脚乌海,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1975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乌海市。
从过去“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的激情岁月,到如今各族儿女亲如一家的和谐景象,乌海市始终秉持“各民族团结进步、守望相助”的理念推进民族工作,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踏上乌海,即为乌海人,海勃湾敞开怀抱欢迎并助力每个人。”这是乌海市海勃湾区北部零工市场大门口的一句暖心话。
在海勃湾区,一北一南两个零工市场为从外地来乌海打零工的工友提供了一个“风吹不到、雨淋不到、累能歇脚、渴能饮水、冷能取暖、热能纳凉”的温馨场所,确保灵活就业人员在乌海“进得来、留得下,有活干、能挣钱”。
2024年9月,北部零工市场获得了自治区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二等奖、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国赛优秀就业服务项目。
回望历史的荣光,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党的领导下,乌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现了边疆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的发展活力与潜力。新时代新征程,乌海市各族群众不忘初心感党恩、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同创互嵌互融  共享幸福生活
清晨,海勃湾区海馨社区的口袋公园沐浴在阳光中,居民们用各自喜爱的晨练方式迎来新的一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口袋公园让居民们赞不绝口。结束锻炼后,步行即可到达乐林集市采购新鲜果蔬,享受一刻钟社区生活圈的便利。
海馨社区下辖7个小区、1个平房区,居住着各族群众12827人,主要由采煤沉陷区、库区淹没区、矿区棚户区搬迁居民构成,老年人口多、困难人口多、异地搬迁居民多。立足辖区“三多”的特点,海馨社区构建互嵌式社区,着力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切实提升辖区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在乌达区梁家沟街道永昌佳苑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小广场上,身着太极服的老人舞剑锻炼,不少居民在旁观看、歇息,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永昌佳苑社区党委根据辖区各族群众居住的特点,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形成“党建引领+文化聚力+协商共治”的治理路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典范,2023年,永昌佳苑社区荣获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紧邻黄河,被称为黄河流入内蒙古第一村。该村充分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成效显著。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到“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再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赛汗乌素村的今昔巨变,是海南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赛汗乌素村,通过打造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的和美乡村、建设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幸福乡村、创建多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多彩乡村,走出一条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近年来,乌海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打造一刻钟空间圈、文化圈、经济圈、社会圈、心理圈,以空间重构打破传统社区边界,用设施共享弥合公共服务落差,借助智慧治理激活融合动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开创了一条以圈促嵌、以嵌促融、以融促同的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径。
目前,乌海市已建成14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和3个农区社区生活圈,覆盖90%以上街道社区,服务53.21万居民,成为全区首个实现城区全覆盖的城市,并入选全国首批全域推进试点。今年以来重点提升各生活圈品质,同时向村镇全覆盖,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厚植开放包容  共同迈向现代化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近年来,乌海市立足多民族聚居实际,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打造“中国书法城”,年均开展书法培训超万场,参与群众10万余人;挖掘移民城市特色,推出《逐梦黄河“几字弯”》等作品。建成2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百余支文艺宣传队伍,举办文化活动3000余场。依托书法艺术节、葡萄酒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吸引游客120万人次,“沙漠看海·中国乌海”亮相天安门主题展,获评2024年度航旅目的地。
乌海市创新民族事务治理模式,将民族工作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体系。通过“五社联动”机制与30余个地区开展跨区域合作,打造“和美乌海·新故乡”服务品牌,有效解决流动人口就医、入学等民生难题。创新设立“普法早市”“老奶奶帮帮团”等特色服务平台,举办“吐槽大会”促进多元共治,其中,海勃湾区海馨社区荣获2024年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海南区赛汗乌素村党委荣获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海勃湾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立足“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深度互嵌”的目标,打造了一支为民服务的“红石榴”帮办代办团,通过“服务下沉、数字赋能、协同共治”三维发力,变“坐等上门”为“下沉服务”,为全市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流动人口提供全流程代办服务,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特事特办,提供“一对一”“肩并肩”“零距离”的主动式、亲情式服务,成为服务各族群众的重要窗口、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守望相助意识、爱党爱国意识。
乌海市着力构建“融在乌海”城市民族工作品牌,依托“城市大脑”智能化平台实现14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数字化管理,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医疗、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展现了民族事务治理的“乌海样本”。
在黄河臂弯中,乌海这座戈壁滩上崛起的生态绿洲,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5平方米,相继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这个光荣的城市正绽放着民族团结的绚丽之花,43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乌海各族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传奇,谱写着“荣光永续”的民族团结华章。
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和民族团结的典范,让山、海、沙、城交相辉映,展现出独特魅力。
未来,乌海各族群众将继续团结一心,传承好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深化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海新篇章。

【打印】 【保存】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